每逢佳節(jié)倍思親,值此新春佳節(jié)之際。我們家族十幾口人又聚集在一起,使我們又想起了我們的祖先,回憶起家族的光榮傳統(tǒng)。
聽家父說,先祖是山東省登州府文登縣人,當年由山東移居遼寧本溪。1927年祖父帶著一家老小搬遷到茂林。1934年從茂林搬到茂林東的腰五段村。1942年移居到協(xié)和屯,當時是祖父一大家人的到來才起名叫協(xié)和屯的。
祖父家祖孫三代二十幾口人,家庭和睦,勤勞務實。家風淳樸,很快就在當地有了一份由開荒種地而成的一些家業(yè)。雖然家族二十幾口人在一起生活,卻都是相親相愛,和和睦睦。
新中國誕生后,父輩和堂兄都先后參加到新中國的建設當中,父親就是1951年參加??导Z庫工作的。由一名搬運工,到保管員,運輸等多項工作。父親一生,可畏是經歷坎坷,在茂林做搬運工時,不幸被火車撞傷,左腿骨折,造成終生殘疾。但父親并沒有消沉,傷好后更加積極的投入糧食企業(yè)的建設當中。當時我們家在保康居住,父親在茂林上班,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,母親獨自一人帶著五個兒子生活,還要贍養(yǎng)奶奶。奶奶到叔父家時,我姥爺有時也來我們家。當時城鎮(zhèn)居民是定量供應口糧的,二位老人的口糧都不在我家,我們哥五個又都能吃,所以母親只有上山種點地,每天上山只帶一點鹽,抓蛤蟆燒著吃度饑。經八年兩地分居生活后,搬到茂林。搬到茂林一年后,茂林又劃規(guī)雙遼,父親由茂林調到太平川工作,我家只好由茂林搬到太平川。剛到太平川時,全家七口人和別人家合住一間房,南北炕可想而知當時是多么困難。后來在父親的帶領下,拉土蓋了三間土房。奶奶癱瘓兩年后,來到了我家,父親當時的工作是糧店的收款員。母親便擔起俸養(yǎng)奶奶和家中的所有家務,有一次奶奶生病。父親幾乎是整晚的不休息看護著,白天收款差帳,父親一個月的工資全部賠償單位糧款。
父親是嚴父,對子女的要求從來是嚴格,要求子女好好學習,熱愛勞動,長大后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,要求子女要公私明,遵老愛幼,但他卻從來沒打罵過每一個子女。
母親是慈母。不論兩地生活期間,還是贍養(yǎng)老人期間,還是在撫養(yǎng)兒女期間,總是無怨無悔任勞任怨。為子女奉獻了她一生的心血,直到晚年,都不愿給兒女找一點麻煩。我的父親把四伯父的兒子于宗云從農村遷到太平川安排工作后,母親親自為他主婚成家,養(yǎng)育子女,使他晚年有一個幸福的家。
父母在時,逢年過節(jié)我們都聚在父母身邊,享受天倫之樂。
現在老人家不在了,但我們仍然聚集在見長家。十幾口人每次相聚,我們都會想起老人在世時的點點滴滴,都倍感親切,難以忘懷。我們這一生都為社會做過貢獻,為家庭盡過責任,但我們永遠也忘不了先人的思德。我家老妹2019年12月16日從北京做完手術回太平川,術后把切片送長春做病理,結果是惡性腫瘤并已轉移肝肺,本想刀口愈合后去長春做放化療,但由于新冠疫情封城又封路,病情惡化,醫(yī)生說馬上準備后事,在忠厚見的主持下,老妹從住院手術到火化下葬,沒用老妹兩個兒子花一分錢。試想住院手術護理到病故前后三個多月時間里都在二哥家吃住,我們見妹每天不離不棄,只有于氏家族才有這種擔當?,F在我們覺得,我們家是嚴父慈母,妻賢子孝。
這就是我們家族的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。這就是我們的家風。愿先人安息,愿家風永存。
祝族人安康,祝后人興盛。
2021年春節(jié)寫于長嶺縣太平川鎮(zhèn)
錦秋文譜
掃一掃關注
錦秋修家譜
掃一掃關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