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有國史,縣有縣志,家有家譜。家譜真實地記載浩如煙海的家族繁衍、世系延續(xù)的軌跡,是世代祖輩共同努力的結果,是流傳百世的寶貴財富。魏氏始祖正九公原籍江南揚州府泰州白駒廠人。明代永樂五年(公元1407年)以百戶武職遷徙河西白亭韋(即民勤)。十世祖彥望、表望、熙望、美望等慷慨出資,于清朝康熙五十七年(公元1718年)冬十月建譜,歷經(jīng)清乾隆、嘉慶、道光、光緒、宣統(tǒng)、民國、新中國,先后續(xù)修家譜13次,使我魏氏宗譜得以世代相傳,綿延不斷,合族一脈,源流全譜,長達二百八十余年之久。先祖單傳三世,第四世分為三房,本族為大房。為使后世排行不亂,在清道光八年(公元1828年)修譜時,十三世祖魏璨愛作“五言絕句”一首排輩后世,詩為:“大文昭廣育,鴻治保隆居,永錫周公政,高昌學校書。”自十六世起傳用至今。自建譜以來宗譜殃遭兩次不幸。一次據(jù)光緒元年(公元1875年)修譜序記載:清代同治乙丑年回匪暴亂,到處搶奪燒殺,當時魏家灣子臺莊(大壩鄉(xiāng)王謀村)男女數(shù)百人為守護宗譜與匪抗爭,五日內全部遇難,使宗譜得以保存。另一次是在公元1966-1968年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間,宗譜遭“破四舊”小分隊的沖擊,原有草譜被毀,而舊譜在十八世孫魏昭虎、十九世孫魏菁廣父子的全力保護下,用麻袋藏于秘密地方,才幸免被毀。長期以來,本族人或興或得,或成或魁,事業(yè)有成者,本族之名宿也。時止今日,本族人有的遷移它鄉(xiāng)、它縣、甚至它省,植根東西南北;有的從工、從農、從商、從軍、從政、從教,耕耘各行各業(yè);有的學業(yè)有成,代代相傳。鑒于此,修續(xù)總譜實屬不易,建立分譜很有必要。二十世孫魏育璋倡議全力投入總譜修續(xù)后,又發(fā)起建立分譜,二十世孫魏育春負責建分譜工作。二十一世孫魏全鴻慷慨出資并保存分譜,由此眾樂從之,通力相助,使此夙愿得以順利圓滿實現(xiàn),他們無私奉獻的功德之舉將永載史冊矣!
為承前啟后,繼往開來,懇望本族人繩其祖德,勿廢先君之功;承其文明家風,以發(fā)揚光大,世代乘承;光先祖使命,以恪盡職守,再創(chuàng)偉業(yè);光優(yōu)良和諧家規(guī),以繼承弘揚文明傳統(tǒng);光悍厚之氣,以忠正不阿,堅守厥職;光清雋尚逸,以光先輩遺后,庶無愧焉!
夲譜除沿襲總譜格局外,為提升家譜另位,增強生命力、吸引力、凝聚力,我們增補了如職務(科級以上)、學歷(中專以上)、職稱(中職以上)等內容,此類人才幾十、上百、乃至數(shù)百人,家族之興旺則不言而喻,并注明了遷移它鄉(xiāng)的地址。這樣,代代不斷探研充實,使其日臻完善豐富,更加凸顯家譜之凝聚人心,增進情誼,激勵奮進,繼往開來,與時俱進之功能也!
魏育聲 魏育珪
2002年12月23日
錦秋文譜
掃一掃關注
錦秋修家譜
掃一掃關注
掃一掃,手機訪問
掃一掃,關注我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