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建清敕授修職郎綦公墓碑
公諱正恒,字端一,號猗園,渤海利津人也。公的先祖是出自周朝姬姓,被封于綦地,直到北魏,因此以綦為姓。到了宋朝有崇理公昌明理學,做了宋朝宰相。元代元帥公直公,受到特別封賞,世居樂安,后來因為元明朝代更替,時局混亂,達公開始遷徙到利津。到了綦公的太高祖必泰公,鑒于明朝末年程朱理學的弊端,就重整家學,中了貢生,授曹州學正之職;高祖衷純是庠生,曾祖綦教是太學生,他們都能繼承先業(yè);祖父應運公早卒,祖母林太夫人因為婦德節(jié)孝,在鄉(xiāng)里受到重視和尊重,每每在家務的閑暇時候,教綦公的父親長齡公家學,長齡公最后憑借理學學問中了歲貢生。長齡公有六個兒子綦公排行第三,淳樸敦厚,以勤儉教育子弟,用實際行動崇尚家學,專心鉆研周禮,與第四子書公和侄子太史匯東公合著《周禮輯要》、《四書會解》是清代當地的儒學名家,教授給綦公的比較多,綦公成為乾隆年間的歲貢生,官職曾任棲霞、泗水、新城、章丘等地教諭;臨邑、信陽、朝城、高苑、德平等地訓導,履職的地方前來學習的士子學生數百人。
綦公夫人趙氏是同邑秉輝公的女兒,性情賢淑,母教有方,自小學習紡織,曰:不要辱沒了太夫人的家教!所以成為文人所崇尚的婦德模范。綦公曾經說,文人應當重視行為修養(yǎng),戒虛榮,嘗嘗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,讓他們做家務。
有五個孫子:獻書、修書、儲書、陳書、儒書都是堅定誠實的君子。獻書常在工作中傳習家學,最終因為明經行修擔任掌教職務;儲書精通醫(yī)理,是當地名醫(yī),尤其擅長治療痘疹,從此以后理學醫(yī)學世世代代繼承不絕,都是秉承綦公正己立人的教育理念。
綦公生于清康熙四十五年正月二十日,到乾隆五十六年十月八日去世,葬于村莊東邊的荒地,孺人趙氏也葬于此處。自此以后世下繁衍,世代都有好名聲,這正是積德的回報啊。
我的先祖云峰公是綦公第三個孫子陳書公的外甥,收到綦公所傳家學的陶冶,時常教我理學,每當此時都要稱贊綦公的家學世系如何如何。我景仰前賢也綦氏家學影響,對于治軍為政常私下效仿。太表叔季華因為綦氏先塋遭黃河水患而墓碑殘缺,擔心先祖廬墓湮沒,壬申年囑咐我寫個碑記,我考慮綦公的家學肇基于宋朝,到清朝開始興盛,世代磨礪品德和行為,楷模一世,當真是可以作為指導人生的哲學,百世共同遵守的真諦,足以以此為師,因為就根據我所聽說的寫了這篇碑記,使后世之人不忘祖德,嚴格約束自己!
錦秋文譜
掃一掃關注
錦秋修家譜
掃一掃關注